01.jpg  

明代古屍驚現上海,保存完整,屍身寒冷如冰

    施工現場意外發現明代古屍,歷經500年,不僅屍身未腐、皮膚濕潤、柔軟有彈性,而且在酷暑八月,屍體摸起來居然寒冷如冰。 神秘古屍引發眾多疑問,他是誰? 又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他的不腐之身? 2000年8月5日,上海松江區華陽鎮的派出所突然接到一個報警電話,當地農民在平整土地時無意之中挖出了一具屍體。 當民警趕到現場,棺木已經被挖土機刨開,一具屍體臉朝下趴在地上,一身古代裝束。 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華陽派出所民警夏紀芳也在現場,當他走近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死者是名男性,從皮膚和麵容判斷不是一具現代屍體,但奇怪的是屍體竟然沒有腐爛,保存相當完整。

    消息上報後,上海市松江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很快趕來,初步認定這可能是一座古墓。 古墓中出現這麼完整的屍體,在場的人都覺得很奇怪。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更讓上海松江博物館館員楊坤嚇了一跳! 他雙手接觸屍體的時候驚奇地發現雙手就如同伸到冰箱冷凍室一樣,異常冰涼。

    在尋找古屍隨葬品的時候,楊坤在古屍衣服中找到了一個戒牒。 戒牒實際上就是頒發給佛教徒、僧侶或者是佛家子弟使用的一種身份證明,當戒牒的持有者云遊四方到寺廟裡掛單的時候,需要拿出戒牒證明自己僧侶的身份。 從戒牒來看,戒牒持有者名叫楊福信,戒牒是明代正統四年頒發的,也就是公元1439年,距今大概是500多年。 專家們初步推斷這具屍身就是這個戒牒的主人。

02.jpg  

   隨葬木俑、鐵頭標槍以及大於常人的手掌顯示此人為練武之人。

    為了弄清楊福信的身份,專業人員開始在現場尋找蛛絲馬跡,在收集到的一些隨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武士木俑,還有一桿木製的鐵頭標槍。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專家康戈武發現,這杆木製標槍和一般習武的槍不一樣。 槍頭是圓鏟形的,在古代兵器裡沒有類似的槍。 可以判定這杆槍並非兵器。 但是康戈武稱,在它背後曾經隱藏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武林秘史:在元朝,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 對於本族人,他們提倡要騎馬,摔跤,練武。 但是對漢民族,則採取了禁武政策。 於是漢族人在私下悄悄習武;在公開的場合,則以武打戲掩人耳目。 武打戲當中,為了防止刺傷對方,就把槍頭做圓了。

    隨葬的槍說明楊福信生前愛武,還有可能以武打戲謀生。 這能否幫助人們解開他的身份謎團? 古屍研究專家對楊福信進行了仔細檢查,發現楊福信皮膚濕潤、柔軟有彈性,有些關節居然還能活動。 據初步測定,他的年齡在75到80歲之間。 在檢查中,專家還有一個重大發現:楊福信的手掌比較大,特別是手掌的骨骼比一般人要大。 這一特徵,進一步說明楊福信生前很可能會武。 因為常年練習武術,尤其是練掌的人,大量的練習會使手掌的肌肉發達,也能刺激骨骼增長得更快。

    楊福信屍體不腐難道是因為臨死前服用砒霜和水銀等毒物的緣故?

    陪葬的武士木俑、木槍以及超大的手掌,都說明楊福信可能習武多年。 既然是武林中人,他的屍體不腐,難道會與江湖傳說裡的一些秘術有關?

    在我國古代,江湖中流傳頗廣的一種秘術就是主動服毒,在臨終前的幾個月裡,堅持小劑量服用砒霜和水銀等毒物,這樣,身體裡積累起來的毒素能在死後起到防止肉身腐爛的作用。

    但這種秘術僅僅是傳聞。 楊福信如果使用這種方法,在他的體內,一定會留下痕跡。 砒霜的化學成分是砷,水銀的成分是汞,它們都屬於重金屬元素。 為了解開疑問,專家們決定從屍體上採集毛髮等樣本,進行重金屬元素含量的測定。 但是通過對楊福信的內臟器官以及毛髮進行化學分析後發現,他體內的重金屬元素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屬於正常範圍以內。 看來,楊福信沒有主動服毒。 可又是什麼讓他的身體如此神奇地保留了下來?

    是否是下葬環境或者特殊的墓室結構為屍體保存創造了條件?

    在正常情況下,人死亡之後,細胞逐漸失去活力,在自身水解酶的作用下發生分解溶化,這也就是所謂的自溶過程。 然後就是腐敗細菌的侵襲,通過腐敗細菌的分解,最終人體就變為一具白骨。 專家從組織液來觀察,楊福信的自溶現像很充分,體內細胞在他死後就開始了分解。 既然如此,在接下來的500年裡,細菌的作用早應該把他變成了一副枯骨。 可是,他的屍體卻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

    專家們利用各種儀器對楊福信的屍體進行了檢測,但是依然沒有找到他屍身保持完好的原因,大家開始把考慮的範圍從屍身本身考慮到了周圍的環境。 以前出土的大部分乾屍都來自新疆戈壁灘或者是沙漠地區等氣候極端乾燥的地方。 可是楊福信屍身的所在地上海氣候潮濕,在這樣的環境屍身又怎麼可能保存下來?

    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院徐永慶通過多年研究,提出了另一種推斷:楊福信的屍體未腐,會不會與下葬的環境有關? 於是,專家們將目光集中到楊福信的墓上。

    楊福信的墓室採用的是澆漿結構:四壁用青磚砌起,棺槨放入後,再把三合土漿澆注在磚牆與棺槨之間。 所謂三合土,是用糯米熬製成漿,再加上石灰、黃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與現在的水泥相類似。 古人用澆漿法給棺材包裹上了一個結實的密封層。

    江浙一帶的明代墓室當中,這樣的澆漿結構並不少見,所以最初專家沒有特別在意。 但他們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裡的澆漿使用了一種特殊物質———明礬。 明礬可以作為一種混凝劑,防止澆漿開裂,從而加強密封性。 由於墓室密封、恆溫、缺氧,細菌沒法繁殖,這就為保存屍體創造了條件。

    密封的棺材中為何充滿液體,而且屍體一直保持濕潤?

    楊福信屍體不腐的謎團被一步步揭開,但仍然讓專家疑惑不解的是,屍體至今​​保持著濕潤,這其中又有何玄機呢?

    夏紀芳記起了當時現場看到的一件怪事。 楊福信打開的棺木里面充滿了水,而且當時沒有下雨,棺木里的水從哪來? 有人猜測那是古人特製的防腐劑,像今天的福爾馬林液體,屍體泡在裡面就不會腐爛。 可是,專家查遍了古代文獻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記載,徐永慶也對防腐液的猜測提出了異議。

    既然楊福信的墓封閉性好,那棺材中的液體究竟來自哪裡? 當棺木被取出後,人們意外地發現:墓底部的處理相對簡單,三合土漿也要比棺木四周和頂部薄許多。 松江一帶河道縱橫,地下水位較高。 特意做薄的底部,使得地下水在500年的時間裡,從下面一點點地滲透進去,形成棺液。 而在此之前,因為墓室密封缺氧,屍體腐敗已經停止,後來棺液的浸泡恰恰幫助它保持了濕潤。

    古屍的形成大多出於偶然。 在江南,墓室的密封做得稍不到位,或者滲入的水不夠乾淨,帶入了細菌,都不可能保存屍體。 像古墓中的楊福信,正是封閉的環境與乾淨的地下水,才造就了他的不腐之身。


03.jpg  

    這是新疆鐵板河古墓出土的一具屍體,為女性,保存良好,面目清秀,面容自如,神態安詳,鼻樑高窄,眼睛深凹,口微微張開,胸部、四肢肌肉豐滿,毛髮、皮膚、指甲都保存完好,甚至長長的眼睫毛都清晰可見。 深褐色的頭髮蓬鬆地披在肩上,皮膚呈古銅色,身體強壯。 根據人類學研究和骨骼系統X線攝片分析,此古屍是新疆古代的少數民族,年齡在40-45歲之間身長152厘米,體重10.7千克。

04.jpg  

    聖女貝爾納黛特已經去世了126年,但至今她依然栩栩如生。 天主教將“不朽之身”定義為“如同活人一般柔軟有彈性,不會腐爛”。 聖女貝爾納黛特35歲逝世,1879年安葬。 在她被封為聖徒之前,天主教會三次要求挖出她的遺體進行檢查。 許多醫生、神父與名望之士目睹了各次挖掘的​​過程。 貝爾納黛特·蘇畢胡的遺體並未腐朽,它逃過了肉身腐壞的自然規律。

 

05.jpg  

    哈密​​女屍身穿紅色彩條毛布袍,外披羊毛大衣,可能死於寒冬之時,衣服血污斑斑,黏附在身上。 長長的金黃色的頭髮梳成從兩邊分開的髮型,兩邊又各梳成3根小辮子,然後各由3根小辮子彙編成一條大辮子。 可見“新疆姑娘辮子多”是早在3000年前就有了。 她肌肉發達,顯示生前健康的體形。 濃密的汗毛,還清晰可見。 她還保持著3000多年前那寬厚、豐滿的形象。 根據她的髮色、髮色和其他特徵可以判斷她是一位古代新疆少數民族婦女。

 

06.jpg  

    1980年11月,在泰州市郊的一座明代古內出土了兩具古屍,一男一女,保存完好無損。 據墓誌記載,墓主是徐藩夫婦。 徐藩生前官居工部右侍郎,,埋葬年代為明嘉靖十一年,距今460多年。

    出土時男屍浸泡在深黃色的棺掖裡,緊纏於裹屍布、被子和13層衣服之中。 屍體長165厘米,重23.5千克。 屍體濕潤柔軟,外形完整,皮膚呈淡黃色,毛髮、鬍鬚、睫毛等清晰可見,手指甲均保存完好,軟組織有彈性,四肢和大關節都能活動,內臟器官也保存良好。 古屍出土時,皮膚呈淡黃色至深黃色,由於立即用塑料薄膜袋充氮密封,並浸泡在福爾馬林溶液中,屍體顏色變化很小。

 

07.jpg  

    江蘇揚州出土一男一女兩具明代古屍。 他們生前是一對夫妻,死後都成了不腐之身,實在難得。 丈夫曾是明代揚州城防將軍,長須美髯,體魄魁梧。 夫人卻滿頭白髮,身材苗條,一雙玲瓏小腳,一派明代貴婦氣質。

 

08.jpg  

   1975年7月,江蘇省金壇縣一座南宋古墓裡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屍。 據考證,他就是南宋太學生週瑀。 剛出土時,墓主週瑀浸泡在無色的棺掖中。 從出土現象判斷,系地下水滲入所致。 棺地底放有大量燈草,用作乾燥劑。 屍體仰臥直肢,外形保存完整,毛髮俱全,皮膚呈棕黑色,軟組織有彈性,肌體大小關節都能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千奇百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